本文目录一览:
- 1、当今世界航天技术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 2、在伊拉克战争中动用了多少颗卫星
- 3、“锁眼12”卫星有哪些用途?
- 4、论当今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趋势
- 5、2011年中国绕地球卫星有多少颗啊?
- 6、美国的kh-12卫星工作在哪个波段
当今世界航天技术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一) 民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
2004年,通信卫星仍占据了民用卫星的主要市场。美国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卫星,将提供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宽带等服务;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电星18”、“电星14”和DIRECTV 7S通信卫星,其中前两颗分别为亚太地区、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区提供民用通信服务,而DIRECTV 7S则将为美国提供娱乐节目和本地信道服务。俄罗斯发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两颗民用通信卫星,它们将用于数字电视、电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等服务。在法国发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卫星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和发射的最大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射了采用等离子推进系统进行轨道位置保持的“国际星10-02”通信卫星。为日本提供商业无线电通信服务的“超级鸟6号”通信卫星和日韩共用的首颗移动广播卫星MBSAT都在美国发射升空。欧洲的W3A通信卫星将为欧洲和非洲用户提供商业通信、互联网及电视转播服务。西班牙的“亚马逊1”通信卫星,它将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内的欧洲西南部地区用户提供电视广播、电话、VSAT、数据传输、因特网连接等多种通信服务。印度发射了世界上首颗专门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卫星,也是该国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它将为远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务。
(二) 军事卫星不断加强
2004军事卫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两个航天大国,两国除分别完善其GPS和“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外,还发射了多颗秘密军事卫星。美国发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颗GPS卫星,NRO秘密侦察卫星,以及用于导弹告警的DSP 22卫星。俄罗斯共发射了7颗军用卫星,其中包括3颗“宇宙”系列秘密军用卫星和3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以及一颗用于俄罗斯军事演习的秘密军事卫星。
军事卫星另一重要领域军用小卫星技术也得到各国的关注。美国国防部相继推出了“微型卫星动能杀伤有效载荷(MKKP)”和“实验卫星系列(XSS)”两个微型卫星计划;由英国国防部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资研制的“战术光学卫星”将于2005年上半年发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2004年7月15日,美国最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预定轨道。“先兆”是为NASA建造的第二颗地球观测系统卫星,设计寿命为6年,其主要任务是了研究大气成分,测定污染物的移动和平流层臭氧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卫星与已经发射升空的“陆地”卫星及“水”卫星等一起组成了美国的地球观测系统。
(四) 中国卫星技术蓬勃发展
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创纪录的一年,全年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了8次发射,共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它们分别为: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探测2号、第19颗和第20颗返回式卫星、实践6号A和实践6号B、风云2号气象卫星C星、资源2号卫星、试验卫星2号。其中,“探测2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将与2003年发射的“探测1号”一起,与欧洲空间局“磁层探测计划”的4颗卫星联合布网,将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6点立体探测。试验卫星1号、2号和纳星1号3颗小卫星的成功发射升空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的研制工作也进展顺利,并计划于2005年5月发射升空。该卫星将大大促进中国卫星业的发展,并推动国内卫星电视直播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04年10月9日,我国和欧盟正式签署了欧洲民用卫星导航“伽利略”计划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国将出资2亿欧元,并承担部分卫星的发射任务,对该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这将对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卫星研制试验基地——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设计能力为年产6~8颗卫星,该中心的成立将大大促进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分阶段实现对中国周边地区乃至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三、国际空间站艰难维护
(一) 俄罗斯成为维护国际空间站的主力
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俄罗斯成为唯一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国家,致使国际空间站的维护产生了一定的困难。2004年,俄罗斯共向国际空间站进行了6次发射,其中“奋进号”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了4次货物,“联盟号”飞船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俄罗斯无疑已成为了国际空间站维护的主角。另外,布什于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国际空间站美国承担的建造任务后,美国将退出空间站的项目,这也给国际空间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由于运力的不足,2004年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克服食物和饮用水短缺等困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国际空间站第8次长期考察,该考察组的卡列里和福阿莱在太空轨道上进行了20多项长期实验。为准备未来进行火星载人飞行,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人体模型试验,测试长期火星载人飞行过程中,太空辐射对人体器官的影响等。2004年10月14日,国际空间站第9次长期考察返回,宇航员帕达尔卡和芬克成功地进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两次成功地将4个大型陀螺仪中的一个恢复供电,使重达200吨的国际空间站能够在飞行中保持稳定,并将太阳能电池板对准太阳。第三次是在“曙光号”功能舱外安装由数个激光反射器组成的激光系统。第4次出舱的主要任务则是在“星辰号”服务舱外安装3个天线。此外,他们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约40次科学实验,带回了国际空间站内的一些实验数据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种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组成的第十次长期考察团将在空间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大量科学试验,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观察等。他们将于2005年1月和3月分别进行两次太空行走,并为迎接明年恢复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再次飞抵国际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四、地球轨道探测器喜忧参半
(一) “哈勃”太空望远镜将终结使命
“哈勃”太空望远镜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观测设备,它经过了4次维修,已在太空服务了14年之久。由于2004年年初美国对其航天计划进行了调整,宣布将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使得这一为人类天文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望远镜将不得不于2007~2008年间退出历史舞台。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争论,无论如何,在新的设备发射升空以前,这一重要探测设备的退役无疑将给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 新型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仍在研制之中
1996年,美国正式开始了将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的研制工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预计造价8.2亿美元,设计寿命为5~10年,它将于2011年8月发射升空。该望远镜将携带一台红外摄像机、一台近红外光谱摄制仪以及一台组合式中红外摄像机与光谱摄制仪,将被发射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高空。由于距离地球太远,无法派人进行维修,因而其设计制造要求极高。
(三) “引力探测B”升空引人关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研制,耗时45年,耗资7亿多美元的“引力探测B”终于被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抵达预定工作位置后,还需要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开始长达16个月的测量。这次成功发射意味着美国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长达45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引力探测B”是NASA执行的纯研究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测量地球引起的时空弯曲和地球旋转引起的时空扭曲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该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以及更清晰地认识物质世界和相对论间的关系。
(四) “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资2.5亿美元,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联合发起研制的“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经多次推迟后终于成功发射升空。该探测器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远镜,能够在捕捉到伽马风暴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暴源和余辉的多波段观测。据称“雨燕”是有史以来旋转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学探测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马风暴的起源、甄别伽马风暴的类别、研究伽马风暴的演化等任务,从而为揭开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进一步的证据。
五、2005年深空探测仍是热点
由于2004年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深空探测仍将成为2005年世界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远的地方建立“深层空间站”等。1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深入撞击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将在几个月的飞行后,于7月4日抵达“坦普尔1号”彗星。届时,它将释放一个小型撞击舱以时速37000公里撞击彗核,同时利用观测舱记录下碰撞的全过程并对飞散出的各种物质进行详细分析。1月14日,欧空局的“惠更斯”着陆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并开始向母船“卡西尼”发送数据。5月12号,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开始执行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首次飞行任务。8月1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发射旨在寻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证据的火星侦察探测器。10月26日,欧洲将发射“金星快船”探测器,执行地球近邻金星的无人探测任务。中国也将在2005年下半年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在伊拉克战争中动用了多少颗卫星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动用了多种卫星严密监视伊拉克的一些特定设施。美国目前部署的军用卫星系统覆盖了对伊作战所需要的各个信息领域,动用的卫星种类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多种类型。美国在其本土有21处、本土之外有15处基地上共有33600人在对伊拉克战争进行天基支持。美国伊拉克战争中先后动用了50多颗军用卫星;70多颗商业卫星。
“锁眼12”卫星有哪些用途?
楼上别乱说。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 60 年代开始使用的侦察卫星,主要有KH-1、4、5、6、7、 8、9、11、12等九种型号。 KH—11、KH—12型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最新型的数字成像无线电传输卫星,它不用胶卷而是用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拍摄地物场景图象,然后把图象传送给地面。地面收看的效果犹如看电视片。它的地面分辨率为1.5-3米,它最早发现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推进的行动。还有一种更先进的锁眼12侦察卫星,它的地面分辨率高达0.1米,足可以清点沙漠中伊军的坦克,帐蓬和人员。这种卫星具有一种"斜视"功能,即当卫星不能直接飞越海湾地区上空时,也能通过改变其光学系统的指向来摄取旁边地域的图像。卫星上的红外设备还可以在夜间拍照。地面分辨率达到了100毫米(针对固定目标),若想真正辨清目标的外形特征、大小尺寸,还必须再大一些,理论上需要地面分辨率的5~6倍。
论当今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趋势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4年12月26日,世界上进行了数十次成功的航天发射。尽管受到2003年一些事故的影响,但2004年仍是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一年。虽然欧洲的“猎兔犬2号”登陆器于2003年年底在登陆火星时失踪,日本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也最终宣布失败,但伴随着2004年年初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上的成功着陆,以及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自新的航天发展计划,人类对深空的探测再次掀起了热潮,深空控测技术将会得到长足发展。至于国际空间站、各种用途卫星、地球轨道探测器等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则喜忧参半,一方面各种卫星技术仍是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与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美国宣布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也为地球轨道探测器的发展带了一定的影响。
一、深空探测备受关注
2004年是世界深空探测收获颇丰的一年,除年初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相继登陆火星令人振奋外,其他的一些深空探测计划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2004年1月,飞行已久的美国“星尘号”彗星探测器与“怀尔德2号”彗星交会,并在离彗核很近的距离用密度极低的氧化硅气溶胶首次获取彗核物质,现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将实现人类首次把除地球的卫星——月球以外的样本送回地球。2004年3月2日,欧空局发射了其第一个彗星探测器“罗塞塔”,该探测器将于10年后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轨道,并向该彗星释放着陆器,这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前所未有。2004年7月1日,世界首个土星专用探测器“卡西尼”终于在飞行了7年后进入了土星轨道,目前已发回了许多宝贵土星图像,并在12月25日成功向“土卫六”表面释放“惠更斯”着陆器。2004年8月3日,因天气原因推迟发射的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成功升空,按计划该探测器将于2011年3月进入环水星轨道。2004年11月15日,欧洲的“智慧1号”月球探测器经过13个月飞行也进入了绕月轨道,从而实现了世界首个联合使用太阳能电池推进系统和月球引力的空间探测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此外,2004年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航天大国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深空探测计划,进一步将深空探测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 美国新航天计划目标宏大
2004年1月14号,美国总统布什在首都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发表讲话,宣布美国未来的宏大航天发展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2008年前发射无人探测器到月球;2010年前完成国际空间站,届时服役了30年的航天飞机也将退役;2014年前用名为“机组探测飞行器(CEV)”的新型载人飞行器进行载人航天飞行;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以支持载人火星探索。据估算,实现登上火星的目标,至少需要花费5000亿~6000亿美元,而据美国预算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执行总监罗伯特.格林斯坦表示,布什的登月和登陆火星计划成本可能高达10 000亿美元。
(二) 欧洲“曙光”计划不甘示弱
2004年1月13日,虽然“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器至今下落不明,但是欧洲空间局(欧空局)仍宣布推出了名为“曙光”的征服太空计划,该计划拟在2024年首先登陆月球,之后将于2030年造访火星。该计划第一阶段(2005~2009年)的预算经费高达9亿欧元。按照“曙光”计划,欧空局将有能力在2010年让其自行研制的探测器漫步火星。目前,欧空局已经就“曙光”计划的第一阶段和工业界达成了合作协议。欧空局计划于2007年发射一颗小型卫星,以测试如何才能将火星探测器连同火星土壤标本一起顺利收回地球,然后在2011~2014年间真正实现将火星岩石标本带回地球的目标。
(三) 中国“探月工程”计划秩然有序
2004年2月25日,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宣布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从即日起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06年,将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卫星将绕月飞行,并将收集的探测数据传回地面。第二阶段为2007~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阶段为2011~2020年,目标是月球表面巡视探测与采样返回。该阶段将分两期完成,前期(2011~2015年)主要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后期(2015年后)主要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并将采集的样本送回地球,同时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打下基础。其中,第一阶段工程将投入14亿元人民币,第一颗名为“嫦娥一号”的卫星已于2004年完成样机设计,计划于2006年发射升空。
此外,在努力实现月球探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国还将积极开展火星及其他行星探测器的可行性和方案论证,并参与国际合作,以在深空探测方面有更大的进展。
(四) 俄罗斯深空探测计划欲重振雄风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2004年10月上旬表示,俄罗斯计划在2009年向火星卫星“福布斯”(火卫一)发射无人探测器“福布斯-土壤”,以探测火星的土壤成分。据俄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体总裁普奇哈泽介绍,目前该联合体已设计出“福布斯-土壤”无人探测器草图并已开始进行相关试验。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副局长尼古拉.莫伊瑟夫在2004年11月8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将在2020~2025年期间在月球上建立首座自动化基地。为配合有关计划的实施,俄罗斯目前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宇宙飞船“三桅帆船”和载人轨道平台。预计第一艘“三桅帆船”型宇宙飞船将在2012年发射升空。
(五) 印度无人探月计划开始启动
2004年9月11日,印度一位官方发言人表示,印度内阁已批准印度在2008年以前进行无人月球探测计划。印度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名为“Chandrayaan-I”,计划于2008年由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将其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随后将由一个双推进剂系统把它从转移轨道送入月球轨道。据估计,印度的第一个无人月球探测计划约需8300万美元。
(六) 日本深空探测计划举步为艰
2003年日本的深空探测计划受到了很大的挫折,2003年12月该国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因故障失去了进入预定轨道的最后机会。月球探测方面,日本原计划于2004年8月发射的“月亮A号”探测器因技术和资金困难而变更了发射日期,新日期至今仍未确定。2004年8月11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向文部科学省宇宙开发委员会报告说,预定2006年发射月球探测卫星“月神A号”计划也难以实施,卫星3年内升空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也可能中止该计划。此外,2003年日本航天局还准备实施另外一颗月球探测器“月神2号”的试验计划,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财政支持也被迫取消。
虽然存在种种困难,日本研究人员仍计划研制能探测火星大气的小型卫星,并将其装入俄罗斯计划于2009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中,共同对火星进行考察。
二、世界卫星技术稳步发展
截至2004年12月26号已经完成的航天发射中,世界各地共将50多颗通信、军事、地球轨道探测等类型的卫星送至太空。其中航天大国美国发射次数和卫星数量最多,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紧随其后。从2004年世界卫星事业的发展情况看,商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随着世界对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通信卫星发射也呈增长之势。在军事卫星方面,由于世界反恐形势日益紧张,以及应对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世界各大国都在加强其空间军事力量,各种军用卫星技术的研究也成为了重点。其中,美国在进一步完善了其GPS系统的同时,增加了导弹告警和其他秘密侦察卫星。俄罗斯也在改进其“格洛纳斯”系统的同时,不断加强其卫星侦察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2004年发射升空的10颗卫星中多数是用于对地观测的科学实验卫星,为世界和平利用卫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民用通信卫星仍是重点
2004年,通信卫星仍占据了民用卫星的主要市场。美国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卫星,将提供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宽带等服务;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电星18”、“电星14”和DIRECTV 7S通信卫星,其中前两颗分别为亚太地区、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区提供民用通信服务,而DIRECTV 7S则将为美国提供娱乐节目和本地信道服务。俄罗斯发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两颗民用通信卫星,它们将用于数字电视、电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等服务。在法国发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卫星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和发射的最大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射了采用等离子推进系统进行轨道位置保持的“国际星10-02”通信卫星。为日本提供商业无线电通信服务的“超级鸟6号”通信卫星和日韩共用的首颗移动广播卫星MBSAT都在美国发射升空。欧洲的W3A通信卫星将为欧洲和非洲用户提供商业通信、互联网及电视转播服务。西班牙的“亚马逊1”通信卫星,它将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内的欧洲西南部地区用户提供电视广播、电话、VSAT、数据传输、因特网连接等多种通信服务。印度发射了世界上首颗专门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卫星,也是该国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它将为远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务。
(二) 军事卫星不断加强
2004军事卫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两个航天大国,两国除分别完善其GPS和“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外,还发射了多颗秘密军事卫星。美国发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颗GPS卫星,NRO秘密侦察卫星,以及用于导弹告警的DSP 22卫星。俄罗斯共发射了7颗军用卫星,其中包括3颗“宇宙”系列秘密军用卫星和3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以及一颗用于俄罗斯军事演习的秘密军事卫星。
军事卫星另一重要领域军用小卫星技术也得到各国的关注。美国国防部相继推出了“微型卫星动能杀伤有效载荷(MKKP)”和“实验卫星系列(XSS)”两个微型卫星计划;由英国国防部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资研制的“战术光学卫星”将于2005年上半年发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2004年7月15日,美国最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OS)卫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预定轨道。“先兆”是为NASA建造的第二颗地球观测系统卫星,设计寿命为6年,其主要任务是了研究大气成分,测定污染物的移动和平流层臭氧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卫星与已经发射升空的“陆地”卫星及“水”卫星等一起组成了美国的地球观测系统。
(四) 中国卫星技术蓬勃发展
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创纪录的一年,全年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了8次发射,共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它们分别为:试验卫星1号、纳星1号、探测2号、第19颗和第20颗返回式卫星、实践6号A和实践6号B、风云2号气象卫星C星、资源2号卫星、试验卫星2号。其中,“探测2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将与2003年发射的“探测1号”一起,与欧洲空间局“磁层探测计划”的4颗卫星联合布网,将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6点立体探测。试验卫星1号、2号和纳星1号3颗小卫星的成功发射升空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又取得新的进展。我国首颗电视直播卫星鑫诺2号的研制工作也进展顺利,并计划于2005年5月发射升空。该卫星将大大促进中国卫星业的发展,并推动国内卫星电视直播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04年10月9日,我国和欧盟正式签署了欧洲民用卫星导航“伽利略”计划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国将出资2亿欧元,并承担部分卫星的发射任务,对该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这将对我国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卫星研制试验基地——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设计能力为年产6~8颗卫星,该中心的成立将大大促进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我国卫星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分阶段实现对中国周边地区乃至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三、国际空间站艰难维护
(一) 俄罗斯成为维护国际空间站的主力
由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俄罗斯成为唯一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国家,致使国际空间站的维护产生了一定的困难。2004年,俄罗斯共向国际空间站进行了6次发射,其中“奋进号”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了4次货物,“联盟号”飞船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俄罗斯无疑已成为了国际空间站维护的主角。另外,布什于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国际空间站美国承担的建造任务后,美国将退出空间站的项目,这也给国际空间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由于运力的不足,2004年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克服食物和饮用水短缺等困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国际空间站第8次长期考察,该考察组的卡列里和福阿莱在太空轨道上进行了20多项长期实验。为准备未来进行火星载人飞行,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人体模型试验,测试长期火星载人飞行过程中,太空辐射对人体器官的影响等。2004年10月14日,国际空间站第9次长期考察返回,宇航员帕达尔卡和芬克成功地进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两次成功地将4个大型陀螺仪中的一个恢复供电,使重达200吨的国际空间站能够在飞行中保持稳定,并将太阳能电池板对准太阳。第三次是在“曙光号”功能舱外安装由数个激光反射器组成的激光系统。第4次出舱的主要任务则是在“星辰号”服务舱外安装3个天线。此外,他们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约40次科学实验,带回了国际空间站内的一些实验数据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种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组成的第十次长期考察团将在空间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大量科学试验,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观察等。他们将于2005年1月和3月分别进行两次太空行走,并为迎接明年恢复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再次飞抵国际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四、地球轨道探测器喜忧参半
(一) “哈勃”太空望远镜将终结使命
“哈勃”太空望远镜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观测设备,它经过了4次维修,已在太空服务了14年之久。由于2004年年初美国对其航天计划进行了调整,宣布将不再对“哈勃”天文望远镜进行维修,使得这一为人类天文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望远镜将不得不于2007~2008年间退出历史舞台。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争论,无论如何,在新的设备发射升空以前,这一重要探测设备的退役无疑将给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 新型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仍在研制之中
1996年,美国正式开始了将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的研制工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预计造价8.2亿美元,设计寿命为5~10年,它将于2011年8月发射升空。该望远镜将携带一台红外摄像机、一台近红外光谱摄制仪以及一台组合式中红外摄像机与光谱摄制仪,将被发射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高空。由于距离地球太远,无法派人进行维修,因而其设计制造要求极高。
(三) “引力探测B”升空引人关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研制,耗时45年,耗资7亿多美元的“引力探测B”终于被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抵达预定工作位置后,还需要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开始长达16个月的测量。这次成功发射意味着美国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长达45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引力探测B”是NASA执行的纯研究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测量地球引起的时空弯曲和地球旋转引起的时空扭曲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该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以及更清晰地认识物质世界和相对论间的关系。
(四) “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资2.5亿美元,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联合发起研制的“雨燕”伽马射线探测器经多次推迟后终于成功发射升空。该探测器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远镜,能够在捕捉到伽马风暴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暴源和余辉的多波段观测。据称“雨燕”是有史以来旋转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学探测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马风暴的起源、甄别伽马风暴的类别、研究伽马风暴的演化等任务,从而为揭开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进一步的证据。
五、2005年深空探测仍是热点
由于2004年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深空探测仍将成为2005年世界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远的地方建立“深层空间站”等。1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深入撞击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将在几个月的飞行后,于7月4日抵达“坦普尔1号”彗星。届时,它将释放一个小型撞击舱以时速37000公里撞击彗核,同时利用观测舱记录下碰撞的全过程并对飞散出的各种物质进行详细分析。1月14日,欧空局的“惠更斯”着陆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并开始向母船“卡西尼”发送数据。5月12号,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开始执行自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的首次飞行任务。8月1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发射旨在寻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证据的火星侦察探测器。10月26日,欧洲将发射“金星快船”探测器,执行地球近邻金星的无人探测任务。中国也将在2005年下半年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2011年中国绕地球卫星有多少颗啊?
截至到2011年5月1日统计数据,中国在轨卫星69颗
列表如下:
Apstar 2R (Telstar 10)
Apstar 6
AsiaSat 3S (Asiasat 3SA)
AsiaSat 4
AsiaSat 5
Beidou 1B (BNTS-1B)
Beidou 1C (Dong Fang Hong 54)
BeijinGalaxy-1 (Beijing 1 [Tsinghua], Tsinghau-2, China DMC+4)
ChinaSat 6B (Zhong Xing 6B)
Chinastar-1 (ChinaSat-10, Zhongwei 1, Chinasat 5A)
Chuangxin 1 (Innovation 1, Chuang Xin 1, CZ-1)
Chuangxin 2 (Innovation 2)
Compass G-1 (Beidou G1)
Compass G-2 (Beidou G2)
Compass G-3 (Beidou G3)
Compass G-4 (Beidou G4)
Compass G-5 (Beidou IGSO-1)
Compass G-7 (Beidou IGSO-2)
Compass G-8 (Beidou IGSO-3)
Compass M1 (Beidou M1)
Fengyun 1D (FY-1D)
Fengyun 2D (FY-2D)
Fengyun 2E (FY-2E)
Fengyun 3A (FY-3A)
Fengyun 3B (FY-3B)
Haiyang 1B (HY 1B, Ocean 1B)
HJ-1A (Huan Jing 1A)
HJ-1B (Huan Jing 1B)
Naxing 1 (NS-1, Nanosatellite 1)
Shijian 11-01 (SJ-11-01)
Shijian 12 (SJ-12)
Shijian 6A (SJ-6A, Dong Fang Hong 60)
Shijian 6B (SJ-6B)
Shijian 6C (SJ-6-02A)
Shijian 6D (SJ-6-02B)
Shijian 6E (SJ6-03A, SJ-6E)
Shijian 6F (SJ6-03B, SJ-6F)
Shijian 6G (SJ6-04A)
Shijian 6H (SJ6_04B)
Shijian 7 (SJ7, Dong Fang Hong 65)
Shiyan 1 (SY 1, Tansuo 1, Experimental Satellite 1)
Shiyan 2 (SY 2, Tansuo 2, Experimental Satellite 2)
Shiyan 3 (SY3, Experimental Satellite 3)
Sinosat-1 (Intelsat APR-1, Chinasat 5B)
Sinosat-6 (Chinasat-6A, XN-6)
Tianhui-1
TianLian 1 (TL-1-01, CTDRS)
XW-1 (Hope Oscar 68, HO-68, Xi Wang 1, Hope-1, CAS-1)
Yaogan 10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10)
Yaogan 11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11)
Yaogan 2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2, Jian Bing 5-2, JB 5-2)
Yaogan 3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3, Jian Bing 5-3, JB 5-3)
Yaogan 4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4)
Yaogan 5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5, JB 5-C, Jian Bing 5-C)
Yaogan 6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6, Jian Bing 7-A)
Yaogan 7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7)
Yaogan 8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8)
Yaogan 9A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9A)
Yaogan 9B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9B)
Yaogan 9C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9C)
Zhangguo Ziyuan 2B (ZY-2B, JB-3B)
Zhangguo Ziyuan 2C (ZY-2C, JB-3C)
Zheda Pixing 1B (ZP-1B, Zhejiang University-1B)
Zheda Pixing 1C (ZP-1C, Zhejiang Univeristy-1B
Zhongxing 20 (FH-2, Dong Fang Hong 58, Chinasat 20)
Zhongxing 20A
Zhongxing 22A (Chinastar 22A)
Zhongxing 9 (Chinasat 9, Chinastar 9)
Double Star 2 (Tan Ce 2, Explorer 2)
美国的kh-12卫星工作在哪个波段
这个是属于不公布的信息。
美军的“锁眼”系列,即KH—11、KH—12型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最新型的数字成像无线电传输卫星,它不用胶卷而是用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拍摄地物场景图象,然后把图象传送给地面。 地面收看的效果犹如看电视片。
它的地面分辨率为1.5-3米,它最早发现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推进的行动。还有一种更先进的锁眼12侦察卫星,它的地面分辨率高达0.1米,足可以清点沙漠中伊军的坦克,帐蓬和人员。这种卫星具有一种“斜视”功能,即当卫星不能直接飞越海湾地区上空时,也能通过改变其光学系统的指向来摄取旁边地域的图像。
卫星上的红外设备还可以在夜间拍照。 "长曲棍球"号侦察卫星是一种雷达成像型卫星。海湾地区地表沙漠多,最适合雷达全天候监视。雷达成像卫星与可见光照相侦察卫星不同,它不受光照条件限制,可以昼夜工作,不间断地提供地面目标图像。
这些卫星传回了大量数据,在外理,分析这些情报的美国图像照片判读中心里堆积如山,使处理人员每天工作长达18小时以上。经过处理的信息输入美国海,空军的导弹制导系统中,其结果是伊拉克一个个精心伪装的战略重地大多进了多国部队的轰炸清单。
拓展资料
一、KH-12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如美国的KH-12,KH-12分辨率高达0.1米,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汽车的牌照、坦克类型、人员数量等。卫星还采用了小像元和多像元CCD、长焦距等新技术和复杂的卫星稳定控制技术,不但使地面分辨率从“KH-11”的0.15米提高到0.1米,也使瞬时观测幅宽从2.8-4公里提高到40-50公里。
二、成像距离大
1999年IKONOS卫星1米分辨率成像标志着商业高分辨率卫星成像时代的到来。9.11事件后,在发动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局部战争中,美军购买了数亿美元的高分辨率商业卫星影像。鉴于高分辨率商业卫星成像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2003年,美国明确地将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纳入到国家影像体系之中,美国商业高分辨率卫星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世界各国卫星成像系统随后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下面是目前世界上优于10米的卫星成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