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怎么联系真的黑客,24小时在线黑客联系方式,24小时在线联系黑客,正规黑客私人接单,黑客QQ联系方式

侵入岩的特征(侵入岩的侵入规律)

本文目录一览:

 侵入岩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一、岩浆侵入作用特征研究

(1)对侵入岩三维空间形态进行推断分析,研究岩体特征,包括出露面积、剖面形态、推断产状、接触关系、接触变质作用、侵入角砾岩、相带划分、原生构造、侵入深度、剥蚀程度、隐伏岩体、侵位方式、侵入时代。

(2)岩石物质成分研究:矿物成分、副矿物、岩石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同位素分布、稀土含量配分、气液包裹体等。

(3)分析岩浆演化特征:说明岩浆侵入过程,分析岩浆分异特征,说明各阶段物质成分演化特征,划分侵入作用期次,编制侵入岩浆作用柱状图,分析侵入岩物质成分来源、侵入岩成因以及岩浆侵入作用反映的构造环境。

(4)研究控岩构造特征,确定岩浆构造带,确定其分布特征和发生发展历史。

(5)从时间、空间、物质成分三方面说明岩浆侵入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6)隐伏花岗岩类岩体的地质预测标志:隐伏岩体在矿产预测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内生矿产都与隐伏侵入岩体在空间上有密切关系,因此隐伏岩体的判别十分重要,其地质预测标志主要有热接触带变质晕、热液蚀变交代、岩脉或岩枝发育、其他构造等标志,结合地球物理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一般可以判别隐伏岩体的空间位置。

二、常用花岗岩类型分类方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区调工作中常用的花岗岩分类方案主要根据Pitcher1983年分类(表2-1)。

表2-1 花岗岩类型特征一览表

续表

注:转引自林景仟(1987)。

三、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法

原地矿部自1991年以来在全国推行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法,为了便于资料的综合研究工作,现按原地矿部直属单位管理局1991年编印的《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择要介绍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方法,供参考。

(一)概念

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方法,是指在花岗岩类岩浆同源性及其演化规律概念指导下,在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根据岩石成分、结构、包体成分特征以及侵入时间序次把不同侵入体归并为岩石单元;并进一步根据各岩石单元侵入的时间、空间、物质组分的关系,归并为超单元。这是国内外应用于花岗岩区野外填图时通用的方法。

(二)岩石单元的归并依据

(1)岩石成分特征:包括岩石种类、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成份特征基本一致的不同侵入体可划归同一岩石单元。

(2)岩石结构特征:对岩石中所含矿物的相对大小、绝对大小、矿物形态及它们的组合特点和相互关系,经过详细对比基本一致的相同岩性的侵入体,可以划归同一岩石单元。

(3)侵入体所含包体基本相同或相似:指包体的发育程度、种类、包体的岩石类型、形状特征以及与寄主岩的相互关系基本相同或相似。

(4)侵入体所赋存的脉岩和脉岩组合基本相类似。

(5)侵入体形成的时间基本相同:侵入体的侵入序次和相对年代关系应一致,形成时间基本相同,在大区域对比时存在延时或穿时现象。

(三)花岗岩超单元归并依据

(1)空间上紧密伴生:一般为同一构造区域或岩石区内不同深成岩体中相同时代或相似的一套岩石序列。有的是同心状分布,有的呈涌动型接触关系。

(2)时间上紧密相关:一般应属同一熔融事件的产物,是同一主岩浆侵入期的产物,可见脉动、涌动型接触关系,但不应有显著的斜切、截断关系。

(3)成分上具有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具有相似的岩石成分演化、结构变化和变形构造的基本特征。

花岗岩区划分岩石谱系单位作为对比岩体的相对关系,研究岩浆演化划分侵入岩浆构造带具有意义,但是通过十多年填图的实践,有的学者认为,对岩浆活动的研究只停留于划分岩石谱系单位是不够的,还应当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的研究工作。

四、花岗岩构造环境类型的划分

花岗岩构造环境分类及判别方法国内外有很多学者有其各自的分类方法。最新的最有权威的分类及判别方法以肖庆辉等2002年出版的《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中综合介绍的几种分类及方法,在此直接摘要介绍。

(1)根据肖庆辉2002年介绍的巴尔巴林(BarBarin)构造环境判别方法。

花岗岩分为:

a.含白云母过铝花岗岩类(MPG);

b.含堇青石及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

c.富钾及钾长石斑状钙碱性花岗岩类(KCG);

d.含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ACG);

e.岛弧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ATG);

f.洋脊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RTG);

g.过碱性及碱性花岗岩类(PAG)。

表2-2 花岗岩类型及它们的来源与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关系

(2)根据肖庆辉2002年综合介绍Maniar和Piccoli(1989)提出的花岗岩构造环境类型方案如下:

a.岛弧花岗岩类(IAG):是指由于一个大洋板块俯冲在另一个大洋板块之下的作用所形成的岩浆弧岩石。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b.大陆弧花岗岩类(CAG):是指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在大陆形成的岩浆弧岩石。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QAP图上A/P<2.0)。

c.大陆碰撞花岗岩类(CCG):是指在造山作用的陆陆碰撞时期侵入的岩石。岩石类型为花岗岩(QAP图上A/P<2.0)。

表2-3 主要花岗岩类类型的主要矿物组合

注:0表示缺失;+表示稀少;++表示一般;+++表示丰富。

表2-4 主要花岗岩类类型的野外产状及岩石特征

注:0表示缺失;+表示稀少;++表示一般;+++表示丰富。

表2-5 主要花岗岩类类型的主要元素和同位素特征

注:+表示低;++表示中等;+++表示高。

表2-6 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分类及其实例

注:摘自肖庆辉等,2002。

d.后造山花岗岩类(POG):是指在造山作用的最后阶段侵入的花岗岩类,一般是在造山带变形作用结束后侵入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

e.与裂谷有关的花岗岩类(RRG):是指那些与大陆地壳裂谷作用有关的岩石。这里严格指与裂谷地堑的形成有关的花岗岩类岩石。显示双峰式分布形式,岩石类型为碱性花岗岩,石英碱性正长岩和石英正长岩。

f.与大陆的造陆抬升有关的花岗岩类(CEUG):是指与经历过造陆的地壳抬升,但并没有进一步发展成一个裂谷的大陆地区有关的花岗岩。岩石类型为花岗岩(QAP图上A/P>2.0)、碱性花岗岩、石英碱性正长岩和石英正长岩。

g.大洋斜长花岗岩(OP):指与镁铁质岩石相联系的以较小规模存在的花岗岩类岩石。一般在大洋岛及洋中脊上见到。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

构造环境的判别流程及其判别方法可查阅肖庆辉等2002年《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

五、岩浆构造图编制

(1)在地质图上,形成侵入岩分布图,如有火山岩分布,则为岩浆分布图;

(2)分期次确定区域控岩构造带,并标示边界;

(3)标示不同构造层界线;

(4)标示各类变形构造;

(5)岩浆构造图内容:

按时代加岩性表示侵入体,接触带类型,蚀变区(带),岩浆构造带,地质构造单元界线,不同构造层界线以及各类变形构造;根据研究成果应尽量划分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分类,通过岩浆岩类型特征显示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

(6)编写说明书。

区域侵入岩特征

辽-吉-黑陆缘侵入岩发育,且不同程度制约着内生矿床的形成(图1-2)。因此,加强岩浆侵入-火山活动特征的研究,将有助于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的研究。

一、太古宙侵入岩

太古宙岩浆作用主要发育在辽南、辽北-靖宇古陆块、和龙古陆区,发育的岩浆组合主要是“TTG”、基性-超基性岩及钾长花岗片麻岩。岩石普遍经历了区域中高级变质作用,局部叠加韧-脆性构造作用。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奥长和钙碱性双重演化系列性质,伴生钙碱性火山作用(方文昌,1992;沈保丰等,1993)。

二、元古宙侵入岩

古元古宙侵入岩主要为辽吉古元古代裂谷带内,该活动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介于龙岗地块和狼林地块之间的胶辽造山带。活动带内侵入岩主要有基性侵入岩和酸性侵入岩。基性侵入岩主要为产于裂谷环境的大陆拉斑玄武岩-毗芦寺斜长角闪岩。酸性侵入岩主要有条痕状角闪二长花岗岩类和斑状花岗岩类。条痕花岗岩多沿辽河群背形核部产出,主要有虎皮峪-哈达碑、北瓦、花峪、马风-什司县、牧牛和、大房身、四门子—青城子及宽甸一带。巨斑状花岗岩岩类主要分布在桓仁东部下四平街至西部卢家堡子一带。

中新元古代侵入岩仍以中酸性为主和少量基性超基性岩墙或岩株。中酸性主要有三座庙、德大板、房胜沟、旧庙、颜家沟、大巴沟、聂家沟、摩里红和五凤岭等岩体,以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组合为特征。超基性岩以小巴沟为代表,为辉石角闪岩-角闪辉石岩-橄榄二辉岩组合。

三、古生代侵入岩

(一)加里东期侵入岩

研究区加里东期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吉黑成矿省。早期侵入的基性岩主要为辉长岩,分布在江源、大蒲柴河、和龙獐项、龙柳水坪、杨木林子等地。中酸性侵入岩在吉林主要表现为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岩,分布在机房沟、塔东、放牛沟、下二台、呼兰、江域等地;在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表现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在佳木斯地块为石榴石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加里东期末期镁铁-超镁铁岩主要为橄榄岩、辉长岩,辉橄岩-橄榄岩,分布在榆树桥、头道、放牛沟、溪河、老牛沟等地。

(二)华力西期侵入岩

研究区华力西期侵入岩沿袭了加里东期分布样式和特点。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4个地区:在吉中-延边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碱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和闪长岩;在佳木斯地块西南缘主要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在伊春-鹤岗主要为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组合;在黑河-嫩江拼合带主要为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组合。镁铁-超镁铁质则主要出露于吉中和延边:在延边为橄榄辉长岩-辉长岩-橄榄岩;在吉中为橄榄辉长岩-辉长岩-橄榄岩-辉橄岩。

四、中生代侵入岩

(一)印支期侵入岩

印支期侵入岩在研究区两大成矿省——吉黑成矿省和华北成矿省都有分布。

在辽东和辽南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佟家堡子和老尖顶子闪长岩、双牙山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于家村正长岩、赛马-柏林川碱性正长岩,以及大和尚山辉绿岩。

在吉中-延边分布有:早期中酸性侵入岩,如小四平、百里坪、大开、安义、亮兵、红石屯和西北岔二长花岗岩;百里坪和大顶子英云闪长岩;大红石砬子和石人碱长花岗岩;庆阳正长花岗岩;大炕山和二合店石英正长岩;百里坪、小铺屯、柳树屯、龙岩洞石英闪长岩;六棵松和西大河闪长岩;柳洞花岗闪长岩。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有:三道河正长岩;苇沙河闪长岩;岔信子二长花岗岩;龙头中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复兴屯闪长岩。镁铁-超镁铁岩有:头道沟橄榄岩,红旗岭、亮兵、马鹿沟、西大坡、漂河川辉长岩。

在伊春—延寿一带分布有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等花岗岩类。

(二)燕山期侵入岩

燕山期岩浆侵入作用全区都十分发育。中酸性侵入岩是主体构成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省,分为3个侵入期:早侏罗燕山期早期、晚侏罗燕山期中期和早白垩燕山期晚期。岩石组合主要为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超基性岩分布较少主要为赤柏松辉长岩。

五、新生代侵入岩

新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展布,以桦甸永胜屯为代表的石英正长岩-霓霞正长岩岩体带,明显受控于敦-密断裂带的磐石-桦甸段。

侵入岩和喷出岩的成因,常见岩石和主要特征

侵入岩: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到达地表就冷凝形成的岩石——常见:花岗岩、 橄榄岩——特征岩石坚硬,结构紧密.

喷出岩:岩浆直接溢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常见: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有气孔构造或流流纹构造

岩浆岩,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要简单来说好说,具体到某一块岩石,不是这么简单:

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下面有描述。喷出岩简单一些:会夹在沉积岩地层中,容易被误认为是沉积岩。但是有时能见气孔或气孔被充填(具体地如何判断气孔需要经验),有时有岩浆流动产生的特征(流纹构造、绳状熔岩),有时有熔岩冷却收缩的痕迹(柱状节理);没有化石、有机质

侵入岩:岩石都结晶了(能肉眼看到矿物颗粒大小);没有成层性(虽然有时有板状侵入岩,但不会连续成层);野外形态不稳定;与周围岩石界限明显,并且接触带内有周围岩石的大碎块(称为捕虏体)

沉积岩:稳定的成层性,通常情况下层内还发育有层理构造(成层的纹理);有化石(含有机质);有特殊的矿物(粘土矿物、海绿石等);大部分有碎屑结构;高价铁离子含量多于低价的。

变质岩:有时也有成层性,但层不稳定,且变化多端;大部分有典型的片理构造(矿物定向排列);有典型的变质矿物(石榴子石、十字石、红柱石等等);岩石组成都是结晶的矿物(虽然有时肉眼分辨不了);没有化石、有机质

侵入岩的产状和相有哪些?

(一)侵入岩的产状是指岩体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及侵入时所处的构造环境。根据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将其产状分为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入体;根据侵入岩的形态、大小将其产状又可分为岩床、岩盆、岩盖、岩脉、岩墙、岩株、岩基等。

1.整合侵入体整合侵入体(concordance intrusive body)的接触面与围岩层理或片理基本平行,表明岩浆是沿围岩层理或片理贯入形成的。包括:

岩床(sill)又称岩席(sheet),岩浆沿围岩层面流动散开,构成厚度较均匀的、近水平的板状侵入体(图1-2,1-5)。岩床厚度小而面积大为其特征。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常见该产状。

岩盆(lopolith)岩体在岩层间呈中央微下凹的盆状(图1-3),侵入于构造盆地中。岩盆大小不一,巨大的岩盆多为基性-超基性岩体。

岩盖(laccolith)又称岩盘,是顶部凸起而底部平坦的穹状侵入体(图1-4)。中-酸性岩体称岩盖;对基性-超基性岩体人们常称之为岩盘。

岩鞍(phacolith)又称岩脊,产于强褶皱区,呈透镜状侵入于褶皱轴的核部。规模一般不大。

2.不整合侵入体不整合侵入体(discordance intrusive body)的接触面与围岩层理或片理近垂直或斜交。表明岩浆是沿斜交层理(或片理)的裂隙、断裂贯入的。

岩墙(dike)是一种厚度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其长、宽比,从几十倍到数千倍。规模大小不一。在一个地区,岩墙往往呈群产出(岩墙群),它们经常呈环状、放射状、弧形排列。如图1-2火山颈周围分布的放射状岩墙群。

岩株(stock)又称岩干,是一种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陡立,呈树干状延伸的不整合侵入体(图1-2)。规模较大,但其出露面积<100 km2。岩株的边部常有一些枝杈状岩体插入围岩中称岩枝(apophysis)。若岩体呈镰刀状贯入围岩中称岩镰(harpolith)。

岩基(batholith)平面上多为椭圆形或圆形,剖面上常呈穹窿状、漏斗状的巨大侵入体(图1-2),面积一般>100 km2。主要分布于褶皱区的隆起带中,常受深大断裂控制,延伸方向多与褶皱轴一致。

岩脉(vein)形态不规则的小侵入体,多呈脉络状。有人将岩墙、岩床窄而长的小侵入体统称为岩脉,可以是整合的也可以是不整合侵入体。

(二)侵入岩的相是指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岩体总的特征。根据岩体侵位时的深度可将岩体划分为3个相。

浅成相(epizone)包括超浅成相,侵位深度为0(有人提出1.5)~3 km。多为小岩体,呈岩墙、岩床、岩盖、小岩株等产出,也可见隐爆角砾岩。由于侵位浅,冷却速度快,常见细粒结构、细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以及熔蚀结构、暗化边结构、环带结构等;有时见晶洞构造和角砾构造等。此外,常见一些高温矿物如β-石英、透长石。金属矿物往往与浅成相小侵入体关系密切。

中深成相(mesozone)侵位深度为3~10 km。多为较大侵入体,呈岩株、岩基或岩盖、岩盆、大岩墙。由于侵位较深,冷却速度慢,常见中-粗粒结构、似斑状结构,而环带结构则少见;一般不见高温矿物;接触变质带较宽。常见矽卡岩带和一些高温热液金属矿床。

深成相(catazone)侵位深度>10 km。岩体大,常呈大的岩基产出。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岩体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均为低温矿物,斜长石无环带,常见条纹长石、微斜长石。主要为花岗质岩石,可见片麻状构造。一般不存在冷凝边。

上述的“深成相”有人认为属于花岗岩化范畴。因此,无论在岩石分类命名中,还是在具体工作中,经常将侵入岩实际上划分为两个相:浅成相和深成相,这里的“深成相”包括上述的中深成相(mesozone)。

同一侵入体,特别是中深成(深成)侵入体,其岩体边部和内部的冷却条件、受混染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反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往往环岩体呈带状表现。因此,人们将侵入体由外向内分为3个相:边缘相、过渡相和内部相。

学习任务识别侵入岩的野外产状和相

一、侵入岩的产状

(一)整合侵入体

岩浆沿周围岩石的层面或片理面贯入而成,它和周围的产状是整合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岩床:又称岩席,是厚薄均匀、近水平产出、整合的板状侵入体(图1-3-1)。其以厚度小、面积较大为特征,以黏度小、易流动的超基性、基性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占多数。

(2)岩盖:又称岩盘,是向四周延伸不远、顶部隆起、底部平坦,呈中央厚、边部薄的整合侵入体(图1-3-2)。如我国山东济南辉长岩岩体即为岩盖。

(3)岩盆:为中央略向下凹呈盆状的整合侵入体(图1-3-3)。厚度与直径之比大致为1∶10~1∶20,一般显示明显的垂直分带,在岩石下部和边部偏基性,上部及中心偏酸性,且这些分带界面均向中心倾斜,倾角由边缘向中心变缓,巨大的岩盆多由基性、超基性岩体构成。

图1-3-1 岩床和岩墙

图1-3-2 岩盖

图1-3-3 布什维尔德岩盆剖面图

1.托兰斯威尔系古老结晶基底;2.超基性岩和基性岩;3.红色花岗岩;4.罗盘格统;5.匹兰特斯盘格火山中心;6.斯皮特科普火山颈;7.金伯利岩筒

(4)岩鞍:是一种产于强烈褶皱区的鞍状岩体。它是在岩层褶皱过程中,岩浆同时挤入褶皱顶部软弱带形成的(图1-3-4)。产于向斜槽部的叫岩槽;产于背斜顶部的叫岩脊。单个岩鞍一般不大,最厚的部位可达几百米,也有较大的。如我国湖北大平超基性岩体就是一个较大型的岩鞍。

图1-3-4 岩鞍

图1-3-5 江西某矿区丰山弧形岩墙群

(二)不整合侵入体

切穿围岩层理或片理的侵入体。它是岩浆沿着斜交层理或片理的裂隙侵入而成的。常见的有:

(1)岩墙:又称岩脉,是一种厚度较稳定、近于直立、切穿围岩层理及片理的板状侵入体。大小不一,厚度从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度从数十米至数千米,个别达几十千米。例如,著名的津巴布韦大岩墙,长达500km,宽3~14km,由各种透镜状的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组成。

除单一的岩墙外,也有成群或成系出现的,如果几条或很多条呈规律性产出的称岩墙群。其形状呈线形、弧形、环形、放射状等。如江西某矿区丰山弧形岩墙群与“帚状构造”的张扭性裂隙有关(图1-3-5)。

(2)岩株:又称岩干,是一种呈树干状向下延伸规模较大的不整合侵入体,如云南个旧花岗岩体(图1-3-6)。岩株面积小于100km2,平面上往往近于圆形,与围岩接触面陡立,在其边部常有许多枝状岩体侵入围岩者称岩枝。岩株与下部岩基往往相连。

图1-3-6 云南个旧花岗岩体剖面示意图

(3)岩基:是一种巨大的侵入体,其面积在100km2以上,平面上呈长圆形,长径达数十千米,甚至上千千米的不整合侵入体(图1-3-6)。它的形成与构造关系密切,是多期、多阶段产物。过去认为岩基是无底的,是向下变大无限延伸的,但经钻探和地球物理探测证实,岩基是有底的,它向下延伸的不超过10~30km,且逐渐变小,从一些剖面上看,岩基多呈镰刀状或漏斗状。

二、侵入岩的相

岩浆上侵定位时的深度不同会影响岩浆体系的冷却速度、结晶压力及挥发组分的溶解度,从而最终影响固结的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根据侵入体的深度可分为三个相:浅成相(0~3km)、中成相(3~10km)和深成相(>10km)。各相特征见表1-3-1。

(1)浅成相:该相与次火山相特征相似,主要区别是看其与喷出岩是否有联系。如与喷出岩基本上同空间、同时间、同成分、同演化规律,说明它与喷出岩为同源产物,一般为次火山岩。如该区无喷出岩而侵入岩发育,则可能是浅成相侵入岩。如江西九江武山花岗闪长斑岩体就是一个浅成相的小岩株,其特点是结晶细,斑状结构发育,斑晶多,有熔蚀现象,斜长石具环带结构。

(2)中深成相:该相侵入体在我国实例很多。如北京周口店房山花岗闪长岩,该岩体近圆形,为50~60km2的岩株,相带发育,呈同心圆状,边部同化混染作用强,富捕虏体,流动构造发育;岩石主要为中粗粒似斑状结构,边缘为中细粒结构,钾长石为微斜条纹长石,斜长石有不明显的环带,围岩接触变质显著,有矽线石、红柱石片岩、片麻岩及橄榄透辉石大理岩等,变质带宽达1~2 km。

表1-3-1 侵入岩相的主要特征

(3)深成相:该相岩体广泛分布于我国地盾和地台区的古老岩系中,如山东中西部古老岩系里,有数个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中心,由粗粒花岗片麻岩组成,岩体中心具花岗岩外貌,向外花岗岩化逐渐减弱,缺乏冷凝边及接触变质带,与古老岩系无明显界线。

对侵入岩相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分析侵入体的生长深度及帮助恢复岩体形态,更重要是指导找矿。如不少金属矿床都与浅成相小型侵入体有关;与中深成相岩体有关的矿床,则是分布于岩体外围的各种接触变质和高温气成热液矿床;至于深成相的岩体,目前很少发现大的金属矿床。

在浅成相岩中尤应注意隐爆角砾岩体,因为很多大型金属矿床多与之有关,且产在角砾岩中者品位变富,在侵入活动晚期,富含水分及矿化剂的岩浆,迅速上升、气化,易于引起岩体顶部固结岩石及部分围岩的地下爆炸,形成隐爆角砾岩。它与火山爆发不同之处是“不通天”(即不爆出地表)。依据其产状,可分为隐爆岩筒、隐爆岩钟、隐爆岩株、隐爆岩墙等。它的顶部常有顶棚塌陷角砾岩,边缘常见震碎角砾岩,向深处则变为不具角砾的正常侵入岩。它们都是很好的容矿构造。

  • 评论列表:
  •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3-02-18 13:52:33  回复该评论
  • 达碑、北瓦、花峪、马风-什司县、牧牛和、大房身、四门子—青城子及宽甸一带。巨斑状花岗岩岩类主要分布在桓仁东部下四平街至西部卢家堡子一带。中新元古代侵入岩仍以中酸性为主和少量基性超基性岩墙或岩株。中酸性主要
  •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3-02-18 16:07:35  回复该评论
  • 呈岩墙、岩床、岩盖、小岩株等产出,也可见隐爆角砾岩。由于侵位浅,冷却速度快,常见细粒结构、细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以及熔蚀结构、暗化边结构、环带结构等;有时见晶洞构造和角砾构造等。此外,常见一些高温矿物如β-石英、透长石。金属矿物往往与浅成相小侵入体关系密切。中深成相(mesozone)侵位深度
  •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3-02-18 21:27:37  回复该评论
  • 在大陆板块之下在大陆形成的岩浆弧岩石。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QAP图上A/P<2.0)。c.大陆碰撞花岗岩类(CCG):是指在造山作用的陆陆碰撞时期侵入的岩石。岩石类型为
  •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3-02-18 13:41:24  回复该评论
  • 中央略向下凹呈盆状的整合侵入体(图1-3-3)。厚度与直径之比大致为1∶10~1∶20,一般显示明显的垂直分带,在岩石下部和边部偏基性,上部及中心偏酸性,且这些分带界面均向中心倾斜,倾角由边
  •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3-02-18 22:36:48  回复该评论
  • 87)。三、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法原地矿部自1991年以来在全国推行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法,为了便于资料的综合研究工作,现按原地矿部直属单位管理局1991年编印的《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